对于之前参加过全国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同学来说,已经对于教师资格考试的题型、题量有了基本的了解,也有很多同学反馈诸如“综合素质真的是老三样,换汤不换药”、“综合素质考试只要写满就行,真的,我都过了”、“统考题的知识面真广,但是做题方法如出一辙”之类的说法,其实,也是大家在闲聊时的一些话柄,不管怎么说,综合素质考试当中都有让大家最头疼的一块内容:文化素养模块的考察。
文化素养其实在综合素质考试当初的意义有点类似于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考试的公共基础知识领域内容,而教师资格文化素养部分的考试除了会考察与教育教学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知识之外,也会考察类似公基的一些知识点,综合的知识面非常宽,将这么庞大的知识体系浓缩在9道题目当中,需要的一方面是我们高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则是积累。
在熟悉题型题量的基础上,如果能站在命题人的角度,发现一定的出题规律,就能大大程度上节省大家的复习时间,不再将文化素养部分列入自己放弃的范畴,也能更准确的捕捉题目所考查的要点。我们以2017年下半年中学和小学的综合素质考试的部分代表习题为例,看看文化素养模块是如何进行命题的。首先,考察模块并没有发生太大变化,依然涵盖了传统文化、历史、天文、文学和社会常识几大领域,令人惊讶地是中学部分未发现之前经常考察的地理知识,可能让一些地理迷的同学有些失望,其实这几块知识里面,历史和文学最为系统,也最需要我们花时间去记忆,中国古代史容易,近代史尚可,但是世界近代史就让有些同学直呼:“难得有些匪夷所思了!”例如,2017年中学综合素质就有这么一道题:
贞德是法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被后人赞颂为“圣女”,她曾率领法国军队对抗外国入侵,并多次打败侵略者,事迹发生的时期是( )?
A.普法战争时期 B.英法百年战争时期
C.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
【答案】:B。解析:圣女贞德是法国的军事家,天主教圣人,被法国人视为民族英雄。在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率领法国军队抵抗英军的入侵,最后被捕并被处决。
那有的同学会说:“老师,您给我普及了一堆知识,对于我们了解考试趋势有什么用呢,我明天就会忘。”是的,下面就是我要说一下分析这道题目的意义,圣女贞德作为百年战争中的英雄,出现在世界历史考题中并非偶然,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道题是借战争题材在考历史人物,这种命题形式就比之前考试当中单纯问战争中的历史事件要更为细致,但是我们可以从时间上捕捉一些端倪,1337年-1453年,正值中国明朝——元朝的交替期,那时候因为领土问题和法国爆发战争的也只有英国,因此,普法肯定不正确,普鲁士正忙于自身宗教改革不可能参与战争,一战更不对,时间就说明了一切,因此,只要我们善于从时间上分析一些世界格局的变化形势,就很容易答出这道题。这道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碰到我们没见过历史题,完全不必要猜,只要能找到其中一个我们熟悉的切入点,就可以与答案进行联系。下一道题牵引着我们的思路来到了中国古代经典文学:
先秦诸子的著作,经常采用寓意来阐明道理,下列寓言故事,出自《庄子》的是( )?
A.庖丁解牛 B.愚公移山 C.自相矛盾 D.拔苗助长。【答案】:A。
庄子真的算是一个非常善于幻想和掩饰的人,一个贵为道家学派的传承人,其“清静无为,大道无形”的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似乎与经验化的认知,反复实践,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没有任何联系,但是这也是我们要说的,对于小学的文学题来讲,排除法一直是不二的选择,愚公移山是《列子·汤问》里的经典故事,自相矛盾体现于《韩非子》的理论当中,而拔苗助长出于大名鼎鼎的《孟子》。其实仔细想想也对,庄子在《逍遥游》中就有提到过有关于一些民间的故事,其中包含中对事物无形道理的折射,在最不经意间引发人们对于生命和真理的思索,因此从根本上讲,道家所要传达的都是一种对于事物普遍存在的哲理与生命意义的讨论,也就是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在这一点的理解上,2017年下半年小学的文化素养部分考试着重从古典优秀历史典故入手,发掘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而这一点也正好响应了今年习总书记提倡的弘扬国学的理论主张,按照具体形势来看,2018年上半年依然会延续这样的出题思路,因此大家备考时可以多关注一些成语典故,了解故事的同时把握哲理的深层次内涵。
文化素养出题的初衷本来就不是为了去刁难应试者,而是站在更为宏观的角度来检测我们是否具备一定的联系能力和思维技巧,我们也应该与时俱进,在把握方法的同时加强练习,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庖丁解牛!
责任编辑(高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