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加强市场和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
16.建立合理规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要统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充分发挥各方面优势,逐步建立面向高校毕业生的专业市场,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相互配合、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具有辽宁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要强化各级政府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规范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秩序。
17.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建设。要以高校校园网络为基础,以全省各高校和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站为基点,建设向上连接“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向下覆盖全省所有高校、各级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及有关用人单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系统,实现高校、省、国家三级就业网的联通和就业工作的信息化,为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覆盖面广、资源丰富的信息平台。同时要与人才市场就业信息网、劳动力市场就业信息网互通互联,资源共享,形成统一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体系。各市毕业生就业主管部门和各高校以及县(市、区)要在2006年年底前建成并开通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逐步实现远程网上双选、远程面试、远程视频就业指导及技能培训等功能。
四、面向基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18.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实施“十一五”规划对各方面紧缺人才的实际需要,科学规划高校的区域布局和层次结构,明确不同层次高校的办学宗旨和目标。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教育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为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19.加强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分析和预测,保持合理的招生规模,科学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要增设一些与建设国家新型产业基地和新的重要经济增长区域密切相关的学科和专业,鼓励相关高校加大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的人才培养。要根据基层实际需要,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向辽西北和艰苦边远地区定向招生。要严格执行定向招生协议,确保这部分高校毕业生回到定向招生地区就业。
20.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确立以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创新教学模式,积极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要加强实习基地和实训基地建设,提高高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实践能力。要推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发挥职业院校专业优势,面向基层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实用人才。
21.切实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要把教育、引导学生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纳入教育重要内容,通过开设职业生涯发展辅导课程,开办讲座、报告会、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帮助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面向基层就业创业的意识。要加强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步建立起具有丰富就业创业指导经验的专业师资队伍。要加强高校就业工作经费管理,毕业生就业工作所需经费的标准不低于当年学费总额的1%,确保专款专用。
22.深化高校招生制度改革,坚持高等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做到培养和就业紧密结合。要坚持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与毕业生就业率挂钩,促进各类高等教育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评价高校办学水平和考核高校领导班子工作的重要指标;在高校教学质量评估中,凡就业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高校不得评为优秀等级。
五、明确责任,统筹协调,切实加强对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的领导
23.各地区、各部门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件大事摆上重要日程,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全社会大力支持的工作格局。各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充分发挥作用,会同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制定具体贯彻意见,落实责任,明确分工。各级组织、人事、教育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认真做好本部门承担的工作,并加强与劳动保障、财政、卫生、农业、科技、编制、公安等部门和共青团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4.以改革的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各地区、各部门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提出解决的办法。要不断总结经验,切实改进工作,提倡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一些新的政策措施,积极探索充分发挥市场基础性作用与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新路子。
责任编辑(高悦)